相道觀點
農產品品牌營銷難該如何做農產品策劃?
“低值、易損、不好保鮮、難以包裝”是農產品做品牌營銷的難點。農產品策劃如何突破這難點?農產品企業營銷要升級,向高品質、品牌化方向發展,面臨“兩大難點”繞不開,就是:低值易損難包裝和高度均質難差異。非深加工的農產品在這兩大難點的表現得非常突出。做好農產品品牌策劃讓品牌幫助農產品打入市場、為農產品增值、為經營者致富,同時為消費者提供安全、健康和物有所值的食品,已成為全社會的高度共識和供需雙方的強烈需求。
三十多年前,消費者生活水平不高,對于農產品沒有品牌需求。雞鴨魚在集市上買來,自己宰殺收拾,評判的標準大概只需要兩個字:“活的”。現在,消費者要求高了,希望產品在品質上有保障,還要有豐富的品種供選擇。農產品不是生就是鮮,想品牌化,就一定要在技術層面解決的產品包裝,儲運、展示和標識等諸多問題。
農產品在品牌營銷中還遇到高度均質,差異化小,即便有差異也不顯現,不可見不可感的問題。眾所周知,差異化是品牌營銷的法寶,有差異的產品才好賣。可是農產品天生就是弱差異,高度均質。在做農產品策劃時該如何突破?
高度均質有兩種情況:一種情況是,同類產品之間在內在品質上差異不大,在營養成分、性狀、口感等方面高度趨同。最讓營銷者頭痛的是,它們在外在感觀上看起來一樣,分不出彼此。比如廣西產的大米和海南產的大米,消費者分得清嗎?同為大鯉魚,湖泊、水塘里產的有什么差異?一般消費者說得出來嗎。另一種情況是,雖然產品在內在品質上有差異,可是在外觀上不明顯,看不出來。普通消費者有時就是吃了嘗了也還是分辨不出來。比如精氣神黑豬肉和普通白豬肉,僅憑肉眼很難分辨出優劣。
突破:在產品這個根本上做差異,用產品之外的手段彰顯差異
用深加工的辦法,對看不出差異的原生態產品做出改變,這是做差異的重要手段,本文暫不討論。解決問題而不是回避問題,把魚全部做成魚丸,應該不是消費者希望的,跑偏了。
讓生鮮產品的差異外在化、可視化,非常難,但是仍然有辦法。
1.設法從自然產品這個根兒上,做出差異。
美國營銷界有一個著名的案例,為了讓自己出售的雞與眾不同,普渡先生先對雞進行了改良,他用生物雜交、投喂特殊的飼料等辦法,使得他的雞不但品種上與其他雞不同,重要的是雞皮變得不一樣了,變成了金黃色!這是最直接可見的差異化。這種差異化努力的價值在于,普渡雞實現了差異的外在化,好產品看得出來!在營銷中,這項工作比提高雞的營養價值更為顯效!
從種養方式和品種改良入手,創造讓人一眼看出的不同的品種,從產品這個根本上創造差異,這種方法值得高度重視。近年出現的水果玉米、紫色紅薯、云南紅色梨、丑柑等產品,因為外部極具特色,內在品質優良,非常吸引消費者關注,在市場上大受歡迎。
日本神戶牛肉從種牛開始就進行苛刻地挑選,制定嚴格的養殖標準,最終,神戶牛肉脂肪和紅肉均勻分布成大理石紋,成為神戶牛肉的標志性特質。
獲得ITQI機構“頂級美味獎章”的日本“金芽米”,它的美味極其出眾,最難得的是,從外觀就可以看到其中心金色的胚芽。“均壓精米法”和“BG無洗米加工”法等獨特的加工工藝,很好地保留了金色的胚芽。“金芽”這一獨特特征,突破了稻米差異化的最大難點和瓶頸,打破了越光大米在日本一統天下的局面。
2. 用產品之外的手段彰顯差異。
一是用技術手段使產品能夠包裝、保鮮和做出醒目的標識。這是做品牌產品的前提條件。
現在雞蛋上可以噴碼,毫發無損地即可消毒。進口的“嬌貴”的佳沛奇異果,從來不大堆散賣,要么是禮盒裝,要么是4-6個一組,被整齊地封裝在保鮮盒里出售。給產品穿上了衣裳,產品也就有了品位、有了形象,也就提供了品牌識別。農產品要做品牌做高端,也必須有標識、有衣裳。
二是用創意手段彰顯差異。創意手段也許是一個顏色或者色條色塊人靠衣裝,佛靠金裝。要設法讓產品和品牌在外在形象上表現出差異,用外在形象彰顯和提升內在價值,即內在品質外在化,外在形象品質化、差異化,這就是品牌和產品形象的塑造。
在做農產品策劃時,農產品一個或者一組可視可感的要素與品牌相連,讓品牌外在反映內在,讓品牌以視覺具體的形式讓人感知,最終使品牌記憶深刻。
一句話,想做品牌賣高價,就一定要設法讓產品的內在品質差異化、外在化,讓品牌的外在形象品質化、差異化,做出形象,做出不同!